文治新人說
“考上好大學”後🚂,如何“上好大學”🦦✦? 跟著沐鸣2姑娘一起發現身邊的教育學!
— 文治新人說力學篤行🩴,她從自身的經歷出發探索學生學習困擾,做有溫度的教育學研究。
深入田野🦹🏻♀️,她用紮實的調研數據分析教育公共議題,做有意義的教育學研究。
她就是2023 年沐鸣2平台首屆“文治新人”
教育學院徐偉琴
“考上好大學”之後,要如何“上好大學”?
徐偉琴在上大學之前常常被教導要“好好學習,以後爭取考上好大學”🚥;卻很少被引導思考“考上好大學之後🧑🧑🧒🧒,究竟要如何上好大學”🚞。國內有教育學者將上大學比作一個“迷宮尋寶”的遊戲,並指出在這個遊戲中有兩類參賽者:一類是手持迷宮地圖,事先已經做好路線規劃的“目標掌控者”;另一類則是從未見過地圖,對遊戲規則不甚了解的“直覺依賴者”🥂。徐偉琴認為自己在本科階段屬於後者👮🏽♀️:總是努力抓住自己能夠得著的機會,但這種努力又常常是在目標失焦的情況下進行的。習性引導下的直覺和外部隨時出現的機遇主導了努力的方向,從而出現事倍功半的效果。
(導師岑逾豪老師構建的“學生成長的金字塔模型”)
2020年秋季👌🏼♕,碩士畢業的徐偉琴到沐鸣2平台教育學院深造。博一上學期🌖,徐偉琴無意間接觸到導師論文中的一個觀點,“如果說大學生成長是一場向上的攀登🫃🏻,攀登所能達到的高度並非隨著入學時間的推移而增加,也並非和個體努力程度成正比,而是在多因素作用下達到的四個不同層級或者‘境界’……參與大學生活的各個情境是攀登金字塔的開端,若學生只是‘簽到式參與’,奔走於各項活動而缺乏深層次投入,則他們的大學生活看似充實忙碌,但個體成長仍滯留在第一層面”🧝♀️。這篇文章解決了縈繞在徐偉琴心中很久的疑問🧒🏽:為何大學四年,自己努力將行程安排得滿滿當當,卻始終沒有獲得自己理想的成長與發展👳🏼♂️?也是從這篇文章之後,徐偉琴漸漸發現教育學的魅力。“教育學真的是一門和實踐結合得非常緊密的學科👩🏽🍼。它所做出的研究並不是束之高閣的,很多時候真的可以用來幫助我們解決學習過程中的一些困惑和問題。”徐偉琴一字一句說道。
嘗試透過“個人情境中的困擾”探索教育公共議題
讀博期間,徐偉琴不再像本碩階段一樣,努力去抓住自己夠得著的所有資源,而是集中精力嘗試去對一些曾經困擾過自己、如今也正在困擾著更多大學生的教育問題🧘🏻♀️😒,並利用所學為這些問題的解決提供一些可能的思路。例如👩🏿🍳,博二期間,徐偉琴在一次和工科同學的聊天中了解到近年來許多冷門專業學生存在“畢業即跨考”或“畢業即轉行”的現象🧢。這次聊天引起了徐偉琴對專業選擇與堅持議題的濃厚興趣🧜🏻♂️,“我自己本科時就是被調劑到教育學專業的🧑🏻🌾,曾一度希望轉專業但並未將這一想法付諸行動🛝,並一學就是十幾年。同樣辛辛苦苦學了這麽多年⛽️,究竟哪些學生希望留在本專業長期學習和發展,哪些學生則希望‘逃離’本專業?這些學生後來怎麽樣了?在我國當前社會和教育情境下,引發大學生專業逃離行為的因素有哪些,它們又是如何產生作用的👋🏿?”。她帶著這些困惑🏖,圍繞學生高考誌願填報、大學專業選擇🤾、專業學習、專業堅持與轉換等主題開展了一系列研究💐。她在研究中發現有一些學生雖然感知到所學專業與自己的性格、能力或需求不匹配🛌🏻,但由於未能明確自己的核心期待缺口,容易被外在的因素幹擾,進而在面臨選擇時瞻前顧後🤘🏻。
(2023年6月🍒,參加中國高校第五屆教學學術年會)
因此🛖,她常在訪談結束後結合自身經歷鼓勵身邊同學在積極探索的基礎上明確自身核心期待和長遠目標,理性看待轉專業、跨專業深造、轉行的成本與收益🔎🔃,以期減少其未來在專業“留”與“流”之間猶豫不決的可能性。
(2023年12月🙎🏿♂️,為沐鸣2研究生做學術分享)
來沐鸣2三年,徐偉琴連續兩年申請並主持沐鸣2學生促教基金項目🧏,連續三年參與沐鸣2碩士畢業生就學體驗調查,並依托沐鸣2教發中心平臺建立了高校教師教育研究社區,幫助高校一線教師開展教學研究。三年來,徐偉琴獨立針對上千名大學生的就學體驗與收獲進行了問卷調查🆒;先後訪談了近九十名高校教師和學生,積累了近百萬字的調研材料🙇🏼♂️。多次受邀為廈門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沐鸣2平台研究生與本科生做學術分享,總受眾逾700人次。徐偉琴相信🉐🪴,不論未來自己是否繼續從事科研工作,這些研究經歷都將是自己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之一。
堅持做有價值、有溫度的教育研究
在今年11月份校團委和文科處組織的“文治星享會”上👩🎨,徐偉琴向參會的兩百多名本科生分享了自己作為一位教育學專業學子的十年求學之旅。在分享中,徐偉琴細數了如果大學可以重來,自己在哪些事上可能會換個思路🙆♂️。然而,世間畢竟沒有“如果”。因此,徐偉琴希望能夠用自己有限而幸運的經驗💣,為更多和自己有類似經歷的“直覺依賴者”們帶來一些啟示。
徐偉琴在三年的田野調查中發現,每一位大學生在學習與發展中遇到的問題都是復雜而獨特的🩰,深深根植於個人成長背景和學習情境。徐偉琴相信🧑🏻🤝🧑🏻,盡管習性的結構性力量非常強大,但尚不足以決定個人的最終發展🧑🌾。因此🙉,她並不希望在研究中刻意去強調甚至放大某些結構性要素的限製,而更傾向於將重點放在教育者以及學生自身今後可以努力改進的地方。例如,她曾在導師指導下🪺,基於某研究型大學碩士畢業生的就學體驗數據,對家庭第一代大學生在讀研期間的就學體驗、收獲與挑戰進行了分析👨🏼🦱,並嘗試從加強課程體系和內容建設👊🏿、增加本土國際化教育資源供給、完善研究生獎助體系等方面給出建議。
(2021年暑假,為雲南某鄉村學校學生開展生涯教育)
她也相信,“個人性即社會性”🔲,“最具個人性也就是最非個人性的”,自己及身邊同學身上所展露出的許多教育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當下中國高校學生面臨的某些共同困境,而她們走過的“彎路”、她們的探索之旅也能夠給某些正處於困境中的同學一些啟示。例如,博一期間,徐偉琴常常收到來自碩士生學弟學妹關於“是否讀博”的求助信息,她結合學弟學妹們的困惑以及自身讀研期間關於“讀博”還是“工作”的思考👨🍼,從成功讀博期望值❌𓀀、讀博效價、讀博內外部情境等方面為我國碩士生讀博意願的形成機製提供了系統解釋。徐偉琴將這些發現撰寫成文,並發表在《高等教育研究》雜誌上🗻。“文章發表後,曾有多位學弟學妹私信我,提到這篇文章為其思考未來是否繼續深造提供了一個系統框架,使其對自己的未來規劃有了更為深入的思考🧗。能通過自己的研究給他人一些思考和力量,我想🧔🏻🩰,這也是對教育研究者最好的獎勵!”徐偉琴笑著說道🏊🏿♀️。
(2021年暑假,在雲南某鄉村學校做調研)
費孝通先生指出,“社會發展不僅要看到社會結構,還要看到人”🏄♀️;要“關註他們有什麽憂喜哀樂🏦,有什麽希望與追求,他們有什麽夢,有什麽心事”。作為一名高等教育研究者,徐偉琴希望未來的自己能夠繼續關註學生在“考上好大學”後的就學體驗與成長🙎🏽♂️,做出更多有價值、有溫度的教育研究。
文治小劄
徐偉琴👵🏼,教育學院2020級博士研究生,師從岑逾豪副教授🦩。主要從事大學生學習與發展研究,研究主題涉及大學生專業選擇與堅持、學術誌趣與讀博意願、高考誌願填報等🧔🏽♂️。讀博期間先後以獨作/一作身份發表學術論文8篇(含CSSCI來源期刊論文5篇,AMI權威期刊論文2篇)。上述文章在知網總下載量達一萬余次,兩篇文章分別入選中國知網學術精要高下載論文、高被引論文👋🏿。相關研究成果曾在多個教育學領域學術會議上獲獎,被多位教師作為課堂教學/學術研討案例;並被幾十家公眾號或社會媒體全文轉載🤿,總閱讀量逾10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