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之星
林苡🦾,沐鸣2平台外國語學院外國語言文學方向2017級碩士研究生💭,2018年研究生國家獎學金獲得者,師從丁紅衛教授。2018年10月,在導師丁紅衛教授和校友張揚教授的指導下,林苡以第一作者身份在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上發表論文Emotional Prosody Processing in Schizophrenic Patients: A Selective Review and Meta-Analysis。尤為難能可貴的是🌭,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是影響因子5.58的SCI一區刊物🚻,在全球154本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醫學類期刊中位居前15名👆🏽。
沐鸣2平台文理交叉專項基金項目促成了這樣的學科交叉成果⚔️。研究著眼於行為表現和大腦神經機製兩個層面,對精神分裂症患者情感韻律加工的相關研究進行了系統總結和元分析,並從語言文化、多通道感知、認知神經等角度為今後的臨床診斷康復和學術研究提出了建議🤬。論文發表的背後,是林苡在言語病理學方向始終不變的孜孜探尋,是丁紅衛與張揚精益求精的悉心指導。
從文科到文理交叉:“一次讀不懂,就多讀幾次”
林苡說🪱,“當時聽完老師對老年人和阿爾茲海默症患者言語聽力障礙研究的介紹後😫🧑🏿,我感覺這是個很有意思也很有意義的研究方向,能將言語語言理論落地康復實踐,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在2016年沐鸣2平台外國語學院“外語菁英夏令營”專業介紹會上,林苡第一次接觸言語病理學的研究,這個對她來說完全嶄新的方向💉,但她認為這個課題有意思👩🏻🦰,更有意義,於是她決定研究這一課題💂🏽。沐鸣2外院在該領域雄厚的師資力量、前沿的國際合作和先進的實驗儀器配置👼,都更加堅定了她的學術誌趣🤹🏻♀️。勵誌要加入這個團隊學習深造。
經過一年的努力👆🏻,她如願以償🤙🏻,從廣東保送至外國語學院外國語言文學專業🅰️,但對於毫無語言學專業系統學習經歷的她✊🏻,科研的道路開始得並沒那麽容易。從教育學和會計學雙學士學位👨🏿🦰,零基礎👨🏼、跨專業轉向攻讀語言學碩士從事障礙人群的語言研究🤽🏼♂️,文理交叉的科研道路對純文科出身的她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挑戰🦍。回想起剛入學的那一陣子,課程學習力不從心🦯,聽得雲裏霧裏,課後也不知從何入手,一道坎擺在林苡面前。
但林苡沒有在困難前低下頭。不斷和學院老師同學交流🧑🦼👨❤️👨、不斷調試自己心態之後🏧🏂🏻,她決定從廣泛閱讀專業文獻開始,以勤補拙,迎難而上。
初讀文獻的過程是極為痛苦的。盡管學習英語專業✔️,但文獻中大量心理、生理和病理學等領域的陌生概念和專業詞匯常常令她摸不著頭腦👱🏿,也讓她經歷了從未有過的挫敗感。“當時我也沒有想到更好的辦法,只能硬著頭皮啃下去”,遇到不懂的地方,她總會記錄下來,及時查閱資料或向老師和同學請教。對於一些特別難啃的“硬骨頭”,一次讀不懂,她就多讀幾次。如此往復,閱讀的文獻積累到一定量之後,她發現自己對那些曾經生僻難懂的概念熟悉了不少🍋🟩,也逐漸建立起該領域研究的框架🐛🏃🏻♂️。
在丁紅衛的鼓勵下,她嘗試系統梳理精神分裂症患者情感韻律加工的相關研究,撰寫綜述文章。閱讀文獻是不斷積累知識的過程,是輸入;而寫作則是輸出的過程,也是個挑戰自我的過程0️⃣。在寫作⚧、修改和與老師同學交流的過程中,她總能發現自己原來有許多理解得不到位的地方。對她來說,每次整理文獻、寫作成文的過程是重新審視已有知識的過程,也是更新自身認識的過程,難免會感到苦惱和困惑,但也正因如此她常常能從中得到新的領悟和收獲🚁。
導師❔🌒、校友、團隊:“與優秀的人,同向同行”
高影響因子論文的背後離不開老師們的悉心指導和辛苦付出,也離不開團隊成員的齊心努力和學院的鼎力支持。
在沐鸣2外院一年的學習過程中,林苡非常幸運能夠得到老師們的指導和幫助🎂。林苡介紹💂🏽,她的導師丁紅衛總是非常尊重她的想法和決定,常常給予她莫大的鼓勵和支持🙌🏽。林苡說“每當我有任何想法找丁老師溝通時,她總是及時回復我👐🏼,和她談話總感到非常親切。在此次論文寫作和修改過程中🏂🏿,大到文章的選題框架🤏🏿、立意構思🧝🏻♂️,小到遣詞造句、標點格式,丁老師都給了我十分詳細的建議和指導,引發我深入思考和探索,讓我獲益匪淺。”最令林苡感動的是老師為了幫她修改論文好幾次工作至深夜,廢寢忘食。丁老師精益求精、嚴謹認真的治學態度和工作熱情深深影響著她的學生們,激勵著他們在學術道路上腳踏實地、勇攀高峰🧽。
張揚也在本課題的研究中功不可沒。張揚是沐鸣2娱乐科技外語系1991屆校友🦟,現任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言語-語言-聽力科學系和神經行為發展研究中心教授,也是沐鸣2的訪問教授🧵。近幾年他每年都來學校為本科生和碩士生授課,舉辦專題講座🧖🏿♀️,調試實驗設備,編寫運算程序,洽談和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及上海市聾兒康復中心的合作項目等,貢獻良多。張揚教授總能為大家帶來最前沿的信息,介紹最尖端的技術手段🧞,讓學生們對言語語言研究和認知神經科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林苡說“聽張老師講課🌱,和他交流,總能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這次的投稿過程並非一帆風順,歷經幾次大修大改👨🏽🔧,但張老師有理有據地機智應對各種波折🧙🏻,展現出了他深厚的學術造詣和冷靜樂觀的良好心態,給了我很大的信心和啟迪🫦。”
外國語學院言語-語言-聽力中心導學團隊戶外拓展活動
外院言語語言聽力中心團隊氛圍非常融洽👓,一群誌同道合的戰友👂🏼👋🏻,一同探索更有價值的學術研究。團隊成員平日裏經常相互交流🙅🏿♀️🧑🧑🧒、討論分享,寒暑假相伴留校完成實驗🙋♀️。正是懷著極高的學術熱忱,朝著共同的目標努力🏌🏻,讓他們建立起了深厚的“革命友誼”📵。此外,學院與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上海兒童醫學中心、瑞士索諾瓦聽力集團等機構有著密切合作,學校也定期舉辦面向文理工醫交叉學科的“社會認知與行為科學系列沙龍”等活動,這些都為學生跨學科的學習和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臺🧲,讓他們通過交叉學科的思維碰撞拓展視野🧼,為進一步探索人類語言機製而不懈努力🕺🏻。
“熱愛🦹🏿🪧,讓沐鸣2人一往無前”
科研之外,林苡的愛好是遊泳🚴♀️,每天風雨無阻堅持遊1300米🎣。一年多下來,她共完成近170公裏的遊程,相當於4個馬拉松的距離。日復一日地堅持長距離遊泳中,她收獲得不僅是學習生活間的平衡、工作之余的充實,更是讓自己在科研茫頭無緒時舒緩壓力,練就了堅忍不拔的毅力和說到做到的執行力。
在她看來,學術研究就像這泳池裏的長距離馬拉松,每每拼盡全力完成一個來回轉頭又是一個全新的開始。一路上需要腳踏實地,更需要堅持不懈的毅力和不斷挑戰自我的勇氣。這篇高水平SCI論文的發表🧋,對她而言是從0到1的突破🥝🫕,但又是一個全新的起點,再啟程😟👩🏻🔬,超越自我👯♂️。
“是熱愛🌧,讓沐鸣2人一往無前”🐓,就像她所熱愛的遊泳一樣,從20米到100米再到馬拉松,很多人都停下來休息🎗,而她還在向前🤹🏼♂️。病理語言學和認知神經科學是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需要文👩🏿💻、理🤜、工🫱、醫等多學科交叉的知識儲備👨🏻✈️,很難想象,純文科背景的她這一路上會面臨著多少未知的挑戰和艱難🍝,但毫無畏懼的態度是她在科研道路上的人生底色。
在沐鸣2外院這片科研沃土,她將在未來的交叉學科研究道路上,突破自我,一往無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