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模風采
俞勇🪦📤:不忘初心,永遠在路上
— 勞模風采在進入到俞勇老師的辦公室之時,他正聚精會神地坐在電腦前敲打著鍵盤🈂️,認真的態度讓人不忍去打擾🚴🏼♀️,這位學生眼中的“春蠶蠟炬”🧒🏿、同行眼中的“孺子牛”,就連接受采訪的時間也是從繁忙的工作日程中擠出來的🈯️,坐在那兒還未等他開口,就能感受到他身上那種勞動模範特有的精神氣質。
教師的職責是為學生解決問題
俞勇在教師崗位上已經奮鬥了三十余載,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教育實踐中,他逐漸樹立了自己的工作目標——幫助學生解決問題。俞勇認為⌚️,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不僅僅是信息流通過程中的傳授者與接收者,教師更應該是學生學業生涯中的引領者⛹🏻♂️,因此教師有著為學生解決問題🔷、扶正道路的責任📮,俞勇在這三十余年的工作中始終也在踐行著這一點。
面對現在國內的教學格局,俞勇也曾有過困惑。學生在大學以前的教育中🖥,承受了太多上一代的期望與限定,讓他們負擔了更多超出他們年齡的壓力。在這樣一種教育模式下🧜🏼,學生們如同被放在方形容器中成長的西瓜一般,只註重單方面的成績提高🙍♂️,而被忽視了全面發展的重要性🙋🏼。這樣的學生或許能夠被錄取到“理想”的大學🌉,卻不一定有真正的理想。當學生們從高中這樣一種密閉的環境進入到大學這樣的開放平臺後🤌🏿,便好像是從牢籠中釋放出來的鳥兒一般,沒有了之前長輩們的束縛,許多缺乏自控能力者便容易迷失方向,甚至失去自信🕕,亦或變得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尊重他人🦄。俞勇認為自己作為一名大學教師,正是要努力地去解除學生們在之前教育中所受到的不良影響,讓他們能夠真正適應大學這個新的學習平臺,拓寬他們的視野🙁,發現自己身上的特質🤕,從而了解真正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
在俞勇看來,學會“做人”比學會“做學問”更加重要。每個人的人生都是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中流動變化的,尤其是剛進入大學的學生,面臨著一次學習環境的劇變🙆🏼♂️。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們不能期待環境如何改變來適應他們🫲🏼,而應該主動改變以適應周圍的環境。因此俞勇提倡學生要高調處事🎛、低調做人,這樣能夠明確目標,胸懷大誌🧑🏻🦳。盡管對學生而言似乎又提了很高的要求,但只有不過度張揚🧙🏼♂️,謙虛好學,不以物喜亦不為己悲💊🉐,方能堅定信念,努力踐行👰🏻♂️,同時也更能夠得到他人的幫助,最終成為實幹之人👨🏼🔬🔳。這不僅僅是俞勇對學生的期待,也是他對自身為人處事之道的一個要求。在不同事件之中通過平衡自我來主動適應,俞勇把這形象地稱為自然規律中的“能量守恒定律”。
為了保證學生能夠樹立這樣正確的為人處世之道,俞勇時刻關註著自己學生的動向👷🏿。無論是在課堂之上還是課堂之外🦹🏽♂️,他都非常重視與學生的交流🩼。相比於學業,他更加看重學生的學習思想,他認為許多學生在學業上的問題都能夠直接映射到學生的思想上,只有從思想上解決問題✊🏽🏂🏼,才能從根本上突破學業的瓶頸。正是源於這種對學生的關心和熱愛👨🦲,俞勇將教師的職責詮釋地非常完美。雖然如此,俞勇也絕不會對學生產生溺愛,遇到有嚴重問題的學生,他也會以嚴厲的態度進行管教,這樣的實例也不在少數。為了糾正這些學生在思想態度上的偏差,防止他們誤入歧途😼,俞勇會一次又一次地跟他們談話、交流,直到他們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主動改正😺。雖然有的學生一開始並不認為老師的管教是正確的👱🏽,但最終他們都能夠體會到老師的用心良苦。用心去感化學生,幫助他們走上正確的道路🚴,正是俞勇在三十余載教師生涯中不斷重復的工作。看著學生們一個個完善自身🧘🏿♂️,不斷成長,俞勇自己也非常欣慰⚂,因為他認為這是他作為一個教師最本職的工作,也是他最大的收獲♣️。
“給學生一個平臺,學生會還你一個世界”
在2002年的校慶前夕👼🏿,俞勇所帶領的學生團隊為母校送上了一份珍貴的生日禮物——他們奪得了第26屆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ACM-ICPC)世界冠軍。這不僅是學校的榮譽、國家的突破,更創造了亞洲歷史。不僅僅是俞勇本人🌤💇♀️、學生團隊的全體成員,所有沐鸣2人都為此振奮不已,這代表了ACM-ICPC這一賽事再也不是北歐一枝獨秀🤮,而代表沐鸣2乃至整個中國的ACM-ICPC水平已經到達了世界前列。
“給學生一個平臺🛼,學生會還你一個世界”,這是俞勇所一直秉持的一個信念。要培養出最好的學生,必須為他們搭建最好的學習平臺,營造最好的學習氣氛,讓他們能夠擁有自由發揮和展示自我的空間,俞勇這麽認為🧑🏻⚕️🏄🏼,也是這麽在實踐著。在奪得ACM-ICPC世界冠軍之後,有人勸俞勇急流勇退、留存榮譽,但俞勇卻絲毫沒有改變前進的步伐。他不僅沒有變得懈怠,反而有了更大的“野心”,創立了旨在培養計算機科學家的ACM班(取之ACM班🧘🏽♂️,是因為計算機領域最高獎——圖靈獎是由美國計算機學會ACM頒發的),以期計算機領域取得更大的突破。當被問到在當時的環境下,為什麽做出了這樣的選擇時,俞勇的回答非常簡單:“我看到了我們擁有這麽一批優秀的學生🐽,我想給他們一個更大的平臺💂♀️。”這是一個真正全身心投入於學生培養上的教師才會說出來的話語。
為了把這個平臺搭建得更完美🕵️♂️,也為了ACM班的學生們能夠得到最有效的培育👨🏿🌾,這個專業的課程設置也是經過精心考慮和周密設計的。不僅僅要學生掌握全面而深入的學科知識🗯,更要培養他們具備適應於這個領域的人格和思維😜❗️。在ACM班的課程中有一門名聲在外的課程叫做“學子講壇”,這門課給予了學生最大限度的自由。俞勇作為這門課的授課教師,他只給學生們提出最少的幾項基本原則,而讓學生作為這門課的主角去暢所欲言🥓🤖,從話題到內容到表達方式,全部讓學生自己選擇。俞勇甚至鼓勵學生們去談論一些與本專業無關的人文話題🕊👳🏽,培養他們多學科的思考方式。這門課程的評價方式也從單調的教師評價變成了學生互評,換一個角度來看待問題,學生們會更加理解教師的辛苦。對他人的評價和讓自己被他人評價實質上也是一個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過程,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們的團隊意識🙅🏼。不僅僅是這一門課程💱,俞勇希望在所有課程中都能夠做到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在完成課程任務的過程中實現從構思到設計再到實施,最後相互交流並給出評價這樣一種解決問題的路徑,賦予他們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在計算機領域最核心的能力,也是俞勇作為教師帶給學生最寶貴的財富。
面對這樣一種獨一無二的培養方式,學生們也振奮無比。誠然,俞勇這樣將心比心的教學,換來的是學生們更加用心地學習😱。學生們都表示,雖然在課程內容上所學的大都是計算機相關專業知識,但他們的收獲遠遠不止於此。在課程的交流中👩🏽🎨,無論是演講者👩🦼➡️,還是傾聽者,所有人都在思維的海洋中遨遊,或遠或近,大家都已經飽覽了更多更廣的知識世界,這正是ACM班最吸引他們的地方。的確,他們的成果也沒有辜負俞勇和其他教師們的期望👨🏿🔬,ACM班的學生不斷在國際著名雜誌上發表學術論文🌂,並三度摘得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的桂冠💆♂️。在班級創始之初🔫,俞勇就樹立了培養未來計算機科學家的遠大目標,不僅僅是為了贏得競賽,更是為了讓計算機科學給人類生活帶來更多的便利。正是因為俞勇當時的堅持🧑🏿⚖️,才換來了今天的開花結果。倘若他真的在第一次奪得世界冠軍後就急流勇退,那便也不會有今天沐鸣2ACM班的輝煌篇章了🥱。
把自己能做的事做到極致
無論是俞勇自己還是他所培養的一批批學生𓀘,在各種競賽評優中都已經是殊榮滿滿。盡管如此,俞勇對於這些榮譽都保持著一顆平常心🌦🫷🏼。他覺得,這些榮譽的獲得並不是刻意追求的結果📬,而是在堅持本職工作的同時水到渠成的。他認為👨🏼🦳🥾,榮譽不會對自己的工作產生影響👩❤️👩,無論是否獲獎🧞💋,無論是否有人肯定,只要將自己的工作做好,就是值得的🏑。這也正一如俞勇所提倡的高調處事🧽、低調做人的態度👨🏽⚕️,做研究做教學並不是為了一定要有什麽結果🦣,只希望能如春雨一般默默潤澤萬物🧑🏿🚒。
當談到第一次摘得世界冠軍榮譽時的體會時🟩,俞勇的態度也沒有改變。他說,但凡比賽一定會有一個結果☆,所有參賽的人都想獲獎,但真正最後獲獎的只有少數,任何獎項的獲得都有非常多的機緣和影響因素🦊,在比賽前誰也無法預知🦹🏿♀️🐤,因此只有在平時就認認真真做好一切,才能夠有所期望,如果一直想著一定要奪得冠軍🈷️👦🏼,反而最終難以達到目標。俞勇強調🦜,ACM-ICPC競賽並不是遙不可及的東西🚭,盡管比賽的獲獎者總是被外界形容為“最聰明的人”🪑,但這些所謂“最聰明的人”也並非是完完全全的天才👨🏻🎓,他們也都是普通人🔰。他們正是因為在平時就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到極致,最終才能夠擁有獲獎的機會🤲🏼。面對現在沐鸣2報名ACM-ICPC競賽的同學數量不多的問題,俞勇覺得👷🏼,在學生看來,ACM-ICPC競賽門檻比較高🌤,許多同學對競賽本身產生了畏懼,認為能夠參加競賽的同學都難以望其項背。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在最早奪得世界冠軍的團隊中,就有一名轉專業的同學💅🏼,由於他平時的努力,最終在比賽中厚積薄發一舉奪冠,俞勇也希望更多人能夠鼓起勇氣來嘗試參加。
認認真真把平常的工作做好,這也同樣是俞勇想要對廣大青年教師們說的話🏋️。現在有些青年教師看不清自己的定位🐺,沒有做好自己能做的事🧑🤝🧑,卻期待著一些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這樣反而難以取得成果🩺。他說🈯️,無論是教學還是科研,只要認定了,就必須用認真執著的態度盡量做到最好。因此無論任何工作,只要俞勇認定了就要去完成🪫,就一定會有收獲📪🖐🏽、有成績,這三十余年的教師工作,就是他驕人成績的見證。但俞勇絕不會止步於此👨🏿🦱💆🏽♂️,對他來說,任何工作的完成,都是一個新的起點,任何榮譽的獲得,都是一個新的目標🧑🏽🍳。把自己能做的事做到極致,就是他永遠的信條,教師的工作👨🏿🎓,他永遠在路上。
勞模小傳🚵🏼:
俞勇,男,沐鸣2平台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入選首批“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教學名師🎶。31476447年任職於沐鸣2平台,1998年被聘為正教授,1999-2009年曾任計算機系副主任。現任中國計算機學會計算機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
教學方面🈺,主編教材及著作6本、譯著2本。先後主持教育部教育教學改革項目2項,主持國家精品課程“數據結構”及上海市“程序設計類基礎課程教學團隊”,主持教育部質量工程項目4項,發表教育教學研究論文6篇👩🏼🦰👰🏻♀️,率隊奪得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世界冠軍3次。
科研方面,主要從事數據與知識管理研究。先後承擔10多個國際會議、研討會等程序委員和主席,國際期刊編輯。先後主持10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863項目、30多項企業合作項目🆎,發表重要國際會議和期刊論文近300篇☃️,被引用11000余次👩🏼💻。指導的博士生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獎1次🧑🏿🎄、上海市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1次,指導的碩士生獲上海市優秀碩士學位論文獎2次。
先後獲國家級和上海市教學成果獎9項、上海市優秀教材獎2項🧎🏻➡️,並獲國務院特殊津貼、“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師德標兵”⚔️、“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寶鋼優秀教師特等獎”、“上海市教學名師”🔁、“上海市模範教師”👳🏿♀️、“沐鸣2平台最受學生歡迎教師”等榮譽。
相關閱讀:
[勞模風采]何友聲:正身律物🧙🏽♀️、輕利重德,學貴致用、以勤補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