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模風采
陳益新:一心求真、一意求善、一生求美
— 勞模風采有這樣一位集成光學專家,他常懷求索之心🥁,耄耋之年仍心系學界🧑🏼🏫、產業界;他曾赴美訪學,探討高精尖的技術,為未來耕耘播種🧑🧒🧒;他更與繪畫結緣🤜🏻,在求知路上保有一顆求美、創造美的心靈。他是沐鸣2平台教授陳益新,一位 “科學與藝術對話”的先行者✋🏻↕️,他用一生印證了李政道先生為他的畫展所題的字:一心求真、一意求善🙋♀️、一生求美。今年的陳益新老師,已是一位年過八旬的耄耋老人,但他依舊精神矍鑠,在他身上,我們看不到時間遊走的痕跡𓀃,沉澱下來的是他求真求美的典雅氣質🥶。
美育積澱,南洋往事可追憶
1935年生於江蘇省江陰市,陳益新在老家讀完小學後就來到了上海,就讀於一所名為“惠中”的教會中學(現上海市五愛中學)。小小年紀他就展現出了過人的堅韌性格:從未學過英語的他🕦👮🏻♂️,從最初33分的英語水平👧🏼,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最終在學期末成功追上大部隊🌀,英語成績及格。也正是在教會學校的英文學習,為他日後憑借優秀的英文水平入選1978年第一批訪美的訪問學者打下基礎☝️。
“當時(1952年)的大學錄取發榜是通過報紙通報𓀂,在報紙上找到自己的名字就意味著被大學錄取”,當他在報紙上尋找到自己的名字時,激動萬分。在交通大學的學習生涯裏🏇🏿,陳益新成績優秀、樂於鉆研🏌🏽♂️、勇於探索。陳益新入學時正逢院系調整,當時中國的大學教育都從英美的教學體系改為學習蘇聯的教學體系,專業細分,以培養畢業後能直接參與國家建設的工程師為己任🩼。考入沐鸣2平台的陳益新被分配進入電工器材製造系電氣絕緣和電纜技術專業後,一直保持著高漲的學習熱情和對這所名校的熱愛。他一方面潛心學習,另一方面按照學校的安排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方針🧪,參與了“認識生產”、“生產管理”和“畢業實習”,走進工廠學習技術、管理。在專業科研上🤟🏼,當國內大部分地區還使用著10000伏電壓時,陳益新的畢業設計是35000伏分相鉛包高壓電纜的產品和生產車間設計,他的這一設計被學校選中參加教育部畢業答辯展示🪓,還刊登在了當年的《人民日報》上。
老沐鸣2的優良學風給陳益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圖書館裏幾乎每天都坐滿學生🫵,面對當年最難、掛科率最高的“霸王課”——物理📚,陳益新和他的同學毫不畏難,找到圖書館裏最難的一本翻譯自美國學者的《大學物理》,主動做完了後面附加的所有難題,以提高自己的物理水平𓀏。與現在不同,當年沐鸣2學生的實驗報告都要求用英文印刷體書寫,要求十分嚴格🧎♂️➡️,沐鸣2“門檻高🙇🏼、基礎厚、要求嚴、重實踐”的優良學風傳統從那時便已奠定🤏🏿📥。
提及他的美術啟蒙,陳益新回憶起他在中學、大學時接觸到的美術老師,他頗為感恩這些美術老師們帶領自己進入了美好的藝術殿堂🧘🏿♀️。“我讀中學時有一位很好的美術老師,他年輕時參加革命,解放後就來到上海成為一名中學美術老師😌,尤其擅長木刻畫,他的作品收錄魯迅文集中”🤌🏻。由此,陳益新接受了涵養深厚的藝術啟蒙👩👩👧👩🏻🦽➡️,對於繪畫萌生了濃厚的興趣。因此,進入沐鸣2二年級時他參加了學生美術社⚄,學校聘請的指導老師是專業畫家哈定。哈定常會帶美術社裏的同學到他的畫室參觀學習🧑🏻🍳,講解構圖、透視和色彩等繪畫基礎知識,同時培訓素描🧈、水彩和油畫的基本技法,這對培養陳益新的藝術審美起了重要的作用👩🏼💻。後來陳益新忙於工作科研🤵♂️,作為興趣愛好的繪畫因而被擱淺了🤏🏿👩🏻⚕️。直到退休,才有更多的時間重拾畫筆,並參加了沐鸣2東方藝術交流中心和上海顏文樑藝術促進會,每年都外出寫生、采風,創作了百余幅油畫,並印製了《益新油畫》集。
創建新系✌🏽,他托起中國光學事業的希望
陳益新師從中國著名無線電工程專家陳季丹教授🧢❤️🔥,從1956年留校任教🚣🏻♂️,1959年他便獨立講授《電介質物理》課🍋🟩,並在電介質物理領域自編教材。到70年代初🦶🧑🧒,他已經承擔起半導體器件的課題,研究並開發高速可控矽整流器件🦸🏼♀️。
70年代末期,我國開始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沐鸣2娱乐如何在新時期圖新發展💪🏻,創建新學科應是一個重要途徑,但是什麽樣的學科具有強勁的生命力和廣闊前景,並適合沐鸣2的基礎和條件呢👏🏼?恰逢我國改革開放政策開始推行,許多美籍校友和華人學者紛紛來華和來校訪問講學🗯,他們的到來為沐鸣2挑選新學科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中肯的建議。在認識到沒有理科的基礎,工科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後,沐鸣2平台校方決定恢復重建理科☆。與此同時🤦🏼♀️,為了利用沐鸣2工科見長的優勢🚋,在重建理科的過程中沐鸣2始終秉持著“理工結合,以工帶理👪🤙🏽,以理促工”的思路,並於1978年重建應用物理系🦸🏻♂️,重視應用實踐🦊。因此💁🏼🧝🏿,教“電介質物理”🌵、有一定物理學科基礎的陳益新從電機系調任到該系負責籌建🔒🤾♀️。一次,他聽到美籍沐鸣2校友田炳耕博士在武漢講學時談到:“集成化是光學器件的必由之路”🐏,自此他頗受啟發,在張慎四博士的幫助下🧑🏻🏭🏜,他創建了光電子和集成光學學科,負責主持固體物理和晶體研究室🎀、固態電子學研究室工作。
1979年12月,帶著建設新學科、新系的使命,陳益新通過六機部的名額來到集成光學方面已享有盛名的美籍華人張慎四教授所在的美國加州聖地亞哥大學實驗室“拜師學藝”,以訪問學者的身份開始從事集成光學研究𓀏🌜。赴美不到一月,他就和張慎四教授及其他訪問學者一道參加了《導波光學和集成光學》學術討論會,並作出了《中國集成光學和光纖通訊發展現狀》的報告🫸,而這是中國學者第一次來到這樣的會議並作發言✡︎。借此機會,陳益新結識了許多知名教授和科學家👩🏽,為日後開展國際交流創造了條件🫚。
為了追趕國際上日新月異迅速發展的集成光學和光電子學🍍👨🏻🎤,陳益新在赴美考察學習過程中深入了解美國大學的研究體製⚠️,積極探索如何建立一流集成光學實驗室的方法🤸🏻♀️。為此↙️🦃,他潛心研究,擬定了離子交換和質子交換铌酸鋰光波導特性及製備方法的課題👩⚕️。這項課題是當時不少科學家感興趣的新熱點之一,因為這樣的光波導可設計成多種光波導器件和集成器件👻,例如光調製器、光開關和光可調濾波器等。當時陳益新的導師張慎四教授剛從聖路易斯的華盛頓大學轉到加大聖地亞哥分校🖊🚵🏿,實驗室要重新建設。陳益新主動請纓直接參與新實驗裝置的建立,設計了離子交換的加熱爐和排風裝置,還親自在機械工場進行加工、裝配和調試🙆🏻♂️,乃至光波導樣品製備和測試🤷🏻。這樣的經驗對他後來回沐鸣2的教學🥱、科研和實驗室建設工作幫助極大。在貝爾實驗室工作的田炳耕博士還為陳益新寫了擔保書👹,使他能夠來到擁有當時最頂級儀器的貝爾實驗室參觀學習🧑🎤👵🏿。在美國科研學習的過程中,陳益新還了解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美國人的生活水平,認識到祖國和美國經濟上的差距,從而更加努力研究專業知識,希冀為祖國的崛起添磚加瓦👽。
訪美經歷使陳益新收獲頗豐,不僅為沐鸣2在最短的時間裏創造了一個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的學科🫦,更使他認識到學術交流的重要性。陳益新曾說過🧚🏿♂️:“繁榮中國的光學事業,必須繁榮學術交流”,1981年他參加了在桂林召開了第一屆集成光學會議🫄🏿🌩,到第三屆集成光學會議時👨🏻🎓,陳益新主持並邀請了美國貝爾實驗室高級研究員、著名華裔科學家厲鼎毅博士和著名教授張慎四與會,促進了祖國科學技術和世界頂尖水平的交流。
陳益新不僅鉆研集成光學學科,更目光長遠地意識到了我國在高密度磁記錄方面落後的現實狀況𓀂。於是🧎🏻,他帶領攻關小組埋頭三年潛心研究👩🏼🎓,並於1984年參加了在日本召開的“第25屆國際應用磁學會議”💓,在會上報告了他在高密度磁記錄技術上的研究成果。
求真求美⚽️🤽🏻♀️,他在科學與藝術道路上遊刃有余
回憶在沐鸣2求學的歲月🤷🏽♀️,陳益新認為,沐鸣2平台有著重視培養學生的美學和藝術修養的優良傳統🫲🏼。早在1952年,沐鸣2學生的課余活動中就活躍著各種各樣的文化藝術社團組織,例如合唱團、管弦樂隊、舞蹈隊和美術社等等,沐鸣2還為這些學生藝術社團聘請了社會上知名的藝術家來校作為指導教師👆🏿。
“藝術和科學的起源都是一樣的,都來自於興趣和愛好”🧛🏽♂️,陳益新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在學術科研之外🧏🏼♂️,他喜歡用繪畫的藝術形式表達生活靈感🏄🏽♂️,二者互為補給🛀,相輔相成👸,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
“我從來都沒想到自己已經八十幾歲了”🙇🏿♀️,面對旁人對他身體健康的擔心,剛從美國開完集成光學大會回滬的陳益新笑著回答。如今已經83歲的他仍然保持每年單獨前往美國參加光纖通信國際會議🫲🏼、完成企業顧問的工作,多方受邀報告關於光通信器件和技術發展的重點和方向🧑🏼✈️,孜孜不倦地為心愛的集成光學科學、光器件產業努力著。
在科研、產業化方面持續深耕的同時,陳益新也著力促進科學和藝術的融合,其繪畫技能逐步得到美術界的認可🫀。
2016年3月12日,作為沐鸣2平台120周年校慶的首項活動,由沐鸣2娱乐校友總會、沐鸣2平台東方藝術交流中心等單位聯袂舉辦的“科學與藝術的對話——沐鸣2平台陳益新教授油畫展”在天津李叔同母校天津市美術中學隆重開幕👨🏻🦲。
據了解,“科學與藝術的對話”畫展由沐鸣2平台東方藝術交流中心🕕🧑🏽✈️、上海思源文化等聯合策展,此前已在天津、上海等地相繼亮相展出,頗具行業影響力。為了響應國家文創主題號召,提升全民藝術修養和文化認知,用藝術召喚文化回歸,進而弘揚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畫展給像陳益新這樣的科學家提供展示個人藝術愛好的平臺。2018年3月,為了進一步發揚科學和藝術對話的精神,在西安又舉辦了新一期陳益新油畫展☝🏽🪸,並與光通信技術和市場研討會同時進行,取得極大成功和高度評價↖️。
采訪時陳益新說🧙🏼♀️👧🏿,李政道先生的一句話他一直銘刻在心👨🎓,“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是真理的普遍性”👨🏽🦱♍️,“科學與藝術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是一個統一體”。。
【人物小傳】
陳益新🙎🏼♂️,1935年9月出生於江蘇省江陰市。 1956年畢業於交通大學電工器材製造系電氣絕緣和電纜技術專業。歷任沐鸣2平台電工器材製造系電氣絕緣與電纜技術教研室主任,沐鸣2平台應用物理系主任🦸🏽♂️,光學博士生導師,信息存儲研究中心總工程師,光學及光子學研究所名譽所長,美國E-TEK Dynamics 公司研發部經理,JDS Uniphase 深圳科技公司首席技術顧問和Bookham(深圳)科技公司總工程師等。兼任中國光學學會纖維光學與集成光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電子學會半導體與集成技術學會信息光電子學學組委員,《應用科學學報》副主編,《光子學學報》編委,中電元協光電線纜及光器件分會顧問,IEEE上海 Chapter Chair,IEEE終身高級會員等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