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醫者
張聖道✔️:醫者自有“聖道”
— 杏林醫者筆者在小區裏兜兜轉轉又在樓道裏左右穿梭之後,終於敲開了張聖道老先生的家門。與老舊樓道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張老書房的豐富與充實,幾櫃子的醫學書籍還有滿墻的榮譽獎狀,無聲訴說著這位年近九旬,從醫六十年的老專家的精彩醫路。采訪中,張老娓娓講述起了那些顛簸卻激昂著的日子🤑,講述他六十年來感悟到的為醫之道。
醫之道:從顧小家到為大家
張聖道出生武漢🙇🏿♂️,少年時代正是在國家動蕩👨🎤、戰火紛飛中渡過♻。1945年👷🏻,全家避難至漢陽一座寺廟🚡,母親頭痛的頑疾發作,當地醫生均束手無策。聽說漢口市有位醫術高明的醫生🍋🟩,雖然就診費昂貴🤎〽️,但父親仍然努力湊出5個銀元,母親只去那裏看過一次病後🤕🧘♂️,頭痛就好多了🤠,這令小小年紀的張聖道既驚訝又佩服。盡管已經過去了那麽多年,張老還是清楚地記得那位醫生的診所墻壁上掛著一張博士畢業文憑——“法國醫學博士、上海震旦大學畢業”。彼時😕,這位滿懷羨慕敬仰之情的少年尚不知,他為之追求、奉獻🧚🏿♀️、摯愛一生的醫學世界正悄悄走近🔍。
後來上海震旦大學到武漢招生🌉,張聖道看到有醫學專業,想到能給家人看病還收入不菲,就毫不猶豫地填報了誌願並順利考取。回憶當時👷🏽♀️,張老發出孩童般爽朗的笑聲:“現在想想,這個出發點真是一點兒也不偉大◼️。”
選擇醫學的初衷或許並不偉大,但隨著醫學學習的深入,特別是進入臨床實踐♖,張老對醫學事業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更深的感情。他講述了兩個實習時的故事。一次,急診室來了一位肚子痛的婦女,痛得臉色煞白,可年輕的張聖道做完體檢,怎麽也想不出問題出在哪裏,越急越沒招👍🏽,倒是站在一邊經驗豐富的護士長用法文提醒張醫生“會不會是宮外孕”。張聖道恍然大悟🟧,趕緊為這名婦女做了手術🚇,事後,家屬對醫生是萬分感謝。又有一次⛸🐉,一個老先生因為排便困難半夜來看急診,見到他十分難受的樣子,張聖道用手幫老先生一點點把大便挖出來,老先生既感激又感動:“你可真是我的救命恩人啊!”回憶起來這著實是兩件太小的事💁🏽♂️🧑🏻🔬,但當時年輕缺乏經驗的他卻感受到了醫者的職業成就感,即使所做的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點點幫助,病人們卻都感激得難以言表⛹🏼♀️。“不管是什麽病,生病起來都太可憐啊。以前我是因為母親的病想學醫,沒有很偉大的想法;後來我就漸漸地想要為更多人🉐。不只是為自己,要為更廣大的人民啊。”張老的話樸實卻飽含真情👈🏽,這份為了大家的信念幾十年來未曾改變。
醫之道🙎🏽♂️:從精醫技到厚醫德
張老在醫學後輩眼中是值得尊敬的師長🔄,然而在他的講述中🎣,反復提到了他的恩師傅培彬,張老把他所學所得的一切都歸功於老師🧜🏼♂️,流露出對恩師深深的崇敬與感恩之情🖕🏼。
1946年👨🏽🍳,旅外華僑傅培彬放棄國外優渥的生活來到飽受苦難、醫療水平相當落後的祖國🤽🏼,幾乎是一手一腳開創了瑞金醫院的外科。那一年張聖道還在醫學院求學,他還不懂這名比利時魯汶大學博士的愛國心,張老回憶道💟:“傅老師回國的時候只會講法文,連中文字都不會寫,中文也只是勉強能說,但是他就是努力去寫🤙、去說。有一次給我們上課寫那個‘髖臼’的‘髖’啊,這個字比劃很難寫,他寫得大得占了半個黑板,我們底下的同學都笑了🧑🏼⚖️。”1953年畢業後🏃🏻♀️➡️,張聖道有幸進入瑞金醫院外科🥀,跟隨著傅培彬學習,才漸漸懂得傅老師對剛剛走出衰弱的國家那單純又深沉的愛🌲。
在精研醫技的路上💙,傅老師的關心和啟迪如明燈一般指引著他,張老說✳️:“當時的外科並沒有如今分得那麽細,我們跟著傅老師學習技術,那是能從頭開到腳的。”那份自豪驕傲溢於言表。後來,張聖道專精膽胰方向,也是在傅老師的指點下起步的🚵🏽。張老回憶道:“當時傅老師讓我們從外科上最常見病入手,膽道結石是一個🤛🏻。他說:‘做醫生搞研究不能為名,要真正為了病人👸🏻🤳🏽,向他們最需要的地方去探索。’可是千頭萬緒的,一開始我們不知道從哪裏入手,傅老師就說‘要研究這個石頭💆🏻,就先要去認識這個石頭🧔🏼🧛♀️。你們看它剖開來是不是像山上的巖石’🤟🏼,順著這個思路我們專程去請教了南京大學研究巖石的學者𓀜。”從認識,到分析,再總結💺,再到後來的臨床應用和學術交流,這一步步前進過程中的艱辛👩🏿🔬,張老對自己的付出輕描淡寫,卻始終懇切地說👘:“沒有傅老師的指點,我們是不會成功的。”因此在研究出新的八類膽石剖面法後🧸,張聖道感激地用恩師的名字來命名。
傅老師在醫學精進的道路上給了張聖道毫無保留的指導,他作為醫者的仁愛之心也同樣展露無遺。有一次來了一個從松江農村過來的老太太,腹痛難忍,診斷為腹膜炎💥,必須馬上做手術,可是因為生活貧苦,老太太竟是赤著腳來看病的🖋,腳上滿是汙垢,當時老太太身邊沒有家屬,護士長也在忙著手術其他準備事宜,傅培彬就端來了水📫,親自給老太太洗腳。當老太太的兒子趕到時,看到這樣一個場景♾,感動得說不出話來。盡管過去了那麽多年,當張老回憶到這裏時,仍然忍不住眼角濕潤。之後的手術過程中🚵🏻♀️,因為老太太的血壓急速下降,需要輸血,那時候沒有血庫,正好傅培彬的血型與老太太一樣,臺下輸完血,他又走回臺上拿起手術刀,就這樣從死神手裏把病人搶了回來。這樣一種從心底把病人視如親人的感情深深感染了年輕的張聖道,用張老自己的話說甚至是“改變了我的人生觀”🖐🏽。
醫之道:從治個例到救更多
除了膽道外科,胰腺外科是張聖道兩大研究方向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談起這部分工作的時候🚴♂️,張老又提到了傅培彬老師🦑。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國際上對胰腺炎的治療已由保守的內科治療轉為倡導手術👈🏿,而國內由於比較封閉,一直沿襲著保守方法,使得重症胰腺炎的死亡率居高不下。1965年,一位老年病人患壞死性胰腺炎,參與會診的10名醫生中僅有1人提出手術治療,最後病人沒有進行手術,因治療無效去世🧑🚒。第二年,另一位病人也因為壞死性胰腺炎送到了瑞金醫院搶救,來自全國的著名醫生都仍然認同保守治療🔋,只有傅培彬教授堅持認為應該嘗試手術,並果斷進行🏊🏿♂️。雖然前後三次手術📟🔥,病人的病情時好時壞🐳,甚至到最後一次手術時因為腹部多次手術已經無法再次打開,需從病人的背後進腹👶🏻,傅醫生都不曾放棄,最終病人康復了。一場硬仗是過去了🏀🤸🏻,但從中得到的啟發📘,卻讓張聖道等人在傅老師的指導下開始了打敗胰腺炎的漫長征程。
這一戰就是幾十年,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1986年成立胰腺外科學組後,張聖道從副組長到組長,先後擬定重症胰腺炎的“診斷及分級標準”和“診治指南”👃🏻,得到了全國同行普遍采納⏯。為了讓先進的治療方法挽救更多可以挽救的患者的生命,他還組織了胰腺外科學組講學團到全國宣傳普及治療方案🧑🏼🎄:他負責講重症胰腺炎🈁,曾擔任胰腺外科學組首任組長🧑🏼🦱、後為學組顧問的朱預教授講胰腺內分泌腫瘤🏃♂️➡️🏓,學組秘書長趙玉沛教授講胰腺癌👨🏻🦱,他們三人先後到天津、浙江、江蘇、湖北🏫、寧夏、海南🏵、廣西、安徽及湖南九省市宣講🆒,這就是外科界盛傳的“胰腺萬裏行”。從全國宣講到全國定期組織會議交流,張聖道和團隊秉持著傅培彬教授攻克胰腺炎的決心和真正為病人排憂解難的仁心📝,最終使重症胰腺炎的死亡率從近99%降低到15%👥,並成功製定出爆發性胰腺炎的治療規範。
老驥伏櫪🙎♀️,誌在千裏,如今張老依然關心著胰腺外科的發展,他說:“胰腺炎的治療不是單純外科的事,還需要消化內科、影像學、重症醫學等其他學科的集體參與,還有基礎學科的發展,否則只拿掉壞死組織那可是‘不勝其拿’啊。但是基礎研究很難👩🏻🦱,有些在動物身上做出來不錯的🧑🏼🚒,放到人身上就不一定有那麽好的效果,所以我們還需要繼續的努力👩🏻🦽➡️。”張老略顯遺憾的話中透露出對未來醫學發展的深切期待。
醫之道:愛與責任在乎一心
回顧六十年的醫學生涯🚛,張老談得最多的居然是自己失敗的經歷和遭遇的挫折🗾,面對後生小輩,他從不避諱當時的羞愧、迷茫🦻🏼,但那種永不滿足的醫者之心和全心全意奉獻病人的醫者之愛📟,就在這些幾十年不能忘記的失敗故事裏。“全心全意為病人”,張老對於醫生這個職業的認識最最質樸,卻也最最全面。他說🈴:“每個醫生都應該思考自己在每次治療上是否全心全意👷🏿♂️🪤,做到完美?醫生為了病人的心⚫️,只有自己把握🏋🏽。”
張老語重心長地對醫學生提出了期望:“我希望我們的醫生啊🛌🏽,在醫療上要有愛心和責任心。不管是做大醫生還是小醫生🩸,愛心一定要有。做不做大醫生🤜,有時代和機遇的成分在裏面🚴♀️,這個不能強求。但是愛心可不僅僅是嘴上說的愛病人🤽🏿♀️,就好比開大刀和開小刀的抉擇🧜♀️,有些人“刀”應該開“大”的,卻因為膽小怕事就故意開“小”了;有的應該開“小”的💱,卻為了鍛煉技術故意開“大”,真正愛護病人的醫生在這種抉擇面前絕不會有私心🏄🏽♂️。另外醫生一定要有責任心,不只是負責治療病人的今天,每一個決定都還要為病人的明天負責。當然在醫學研究上就要強調創新,哪怕是很小的一個方面,只要是別人沒有做過的🧑🏼🦳,是對臨床治療有意義的👼🏼,就應該去闖一闖、試一試。”
如今張老正忙著《重症胰腺炎治療學》的主編工作,參加一些相關工作的會議,包括醫療事故的責任鑒定會等等🧑💻。他說自己年紀大了,需要離開上海的活動是參加不了了📷,但能夠繼續在醫學領域中以自己的經驗貢獻點智慧,為年輕醫生定定心🟰,卻依然非常樂意。
學醫是條漫長的路⛹🏻,老一輩醫學人的奮鬥不僅是一種榜樣、一種標桿🧑🏼🦲🧑🏼🌾,更是一種激勵👩🏼🦲、一種鞭策📞。告辭出門時已經暮色沉沉,走出小區,只見華燈初上、萬家燈火,筆者忽然感到能夠成為一名醫生去守護住那些溫暖,實在是太幸運的事📽。
張聖道,1953年畢業於上海第二醫學院🫷🏻,瑞金醫院終身教授🥌。歷任外科教研組副主任、主任、外科主任,中華醫學會外科學會膽道外科學副組長及胰腺外科學組副組長、組長,國際消化醫師協會上海分部秘書、《中國實用外科雜誌》、《中華肝膽外科雜誌》、《外科理論與實踐雜誌》副主編♘、《胰腺外科雜誌》編委會主席等職🪗。曾經獲得國家教委👩🏽💼⚈、衛生部、上海市等科技進步獎多項,其中因“急性壞死性胰腺炎治療方案的系列研究”獲199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999年國家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28名,撰寫論文120余篇,主編及副主編專著4本,參編8本。先後被評為上海市、二醫大先進教育工作者⚫️🧛🏽、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全國師德先進個人、上海市衛生局先進工作者、上海市“我最喜歡的好老師”等榮譽稱號🤷🏽。